|
|||
|
|||
在生产车间这片充满机械轰鸣声与奋斗气息的“战场”上,有一个身影始终忙碌而坚定。公司金工班组承载着各类大型钢结构件的核心加工重任,是保障生产高效推进的“定海神针”,直接决定着生产任务的质量与进度。王炳华同志,作为金工调度班长,始终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将初心使命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。 精密调度织就生产经纬 进入新的排产周期后,生产任务艰巨,王炳华同志以生产为核心导向,肩负着繁杂而重要的生产调度任务。6台M760F、2台M600F、3台MK600F法福克起重机,以及2台40吨龙门吊等设备的零件和结构件机。面对紧急零部件加工任务,他挺身而出,主动牵头与同事采用“8—8小时不间断轮班制”开展生产作业。在那段紧张的日子里,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,时刻关注着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。 每一台设备的生产都涉及众多零部件,从原材料的准备,到加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,再到最终的装配,都需要精准地安排与协调。面对复杂的生产流程,他展现出出色的调度才能:从原材料采购到机加工序把控,从质量检验到最终总装调试,每个环节都经过他精心规划与严格督导。特别是在跨部门协作方面,他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:一方面与铆焊调度密切配合,确保下料、焊接、分包、外协加工、表面处理等工序无缝衔接;另一方面及时做好信息传递工作,确保生产指令准确落实,问题反馈高效畅通,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。 目前,前3台M760F起重机已顺利完成发货,第4台 M760F 起重机也已基本完成喷砂油漆,正在有序进行装配,预计6月下旬就能完成发货。其余的2台M760F、2台M600F、3台 MK600F、2台40吨龙门吊也在按计划陆续生产制作。 破壁者的管理哲学 "党员不能当信息的孤岛"是王炳华常挂嘴边的话。 在2024年百日攻坚战中,作为老党员,王炳华总是冲在最前头。车间人手紧张,他主动顶上夜班调度岗,连续一个月没休过完整的周末。设备突发故障时,他顾不上吃饭,带着技术骨干排查问题到深夜。 他常说:“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候能扛事。” 在他的带动下,车间年轻工人也跟着学、抢着干,大伙拧成一股绳,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关。同时,他也深谙“通则不痛”的管理精髓。工作中,他主动打破部门壁垒,与铆焊调度及各协作部门保持高频、高效沟通。生产进度及时反馈,物资需求精准传递,问题难点迅速协同解决—他以清晰的信息流构筑了部门间信任与协作的桥梁,使整个生产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。他秉持开放包容之心,认真倾听每一位同事的声音,珍视每一条建议的价值。通过营造平等、尊重的沟通氛围,他成功凝聚起团队的智慧与力量,让协同合作成为车间最强大的生产力。 劳力短缺中的效能革命 劳动力短缺是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,他所在的车间也不例外。然而,他没有被困难吓倒,而是主动担当,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出色的统筹能力,对生产计划进行科学优化。他深入分析每一个生产环节,研究如何合理调整工序流程,充分挖掘人员和设备的潜力。例如,他根据不同员工的技能特长和设备的运行特点,重新分配工作任务,让每个人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,设备也得到了更高效地利用。通过这些举措,人员与设备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,即使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,生产任务依然能够高效推进,为企业的生产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。 钢铁丛林里的初心灯塔 他扎根在金工这个平凡又关键的岗位上已经39年了,他是精密调度的算法,更是团队凝聚的方程;是设备阵列的指挥官,更是薪火相传的燃灯者。 他以调度台为支点,以保障生产高效有序为使命,在钢铁的丛林里默默耕耘,在机器的轰鸣中精准指挥,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与智慧,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基层岗位上“平常时候看得出来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”的先锋本色。 |
||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
浏览次数:
|
|||
|